孩子越哄越不听话?“共情力”走进孩子的内心

时间:2020-01-18 23:35来源:搜狐网作者:父母堂点击:

导读:
扫描关注公众号

学习现代育儿知识越多,“共情”这个词就会听得越多。孩子有情绪了,家长要“共情”;孩子哭了,家长要“共情”;孩子受欺负了,家长要“共情”…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家长要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“共情”。只是,我们好像知道什么是共情,但又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共情。

一位爸爸在安慰哭泣的女儿时,越共情,孩子哭得越厉害。他感到很困惑,自己使用的确实是“你是不是感觉怎么样”、“是不是因为什么”、“你希望怎样”……诸如此类表达“共情”的语句,但却没有起到想要的效果。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,为什么共情了,孩子却越哭越厉害呢?是“共情”的方法用错了吗?其实不然。

共情是建立两者之间的连接,释放情绪的通道。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,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也就是说并不是共情了,就能化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。共情没有起到想要的作用,一方面情绪的舒缓与释放需要时间与过程,另一方面还可能与这几点有关:

1.家长的出发点是搞定孩子,一旦孩子没有被搞定,就会丧失共情的心理,也就是说家长只是形式上与孩子“共情”,却没有真正与孩子连接上。共情要求我们能像钻进了孩子的身体,和ta一起感同身受,而不是希望控制孩子。

2.家长把事情想得复杂化了。有时候,孩子哭、闹情绪可能是一种策略或者正常反应,家长共情太深,代入太多自己的感受,反而会让本来没多大事的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可怜、很委屈,或者希望能有点好处。所以说,并不是每一次都需要家长去“共情”,要视情况而定。

3.孩子积累了比较多的情绪,在得到他人共情时,爆发出来了。孩子将堆积起来的坏情绪统统爆发出来,其实并不是件坏事。因此,共情时没有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家长做得不好。

在跟孩子共情的时候,重要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,而是我们的态度怎样。能让孩子感受到连接与爱的,才是真正的“共情”。想用“共情”搞定孩子,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做:

第一,共情的时候,多用一些猜想性的、保持好奇的开放性问题,比如“你好像哭了,发生什么事了?”“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?”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,避免自己猜错了,没有与孩子产生连接。

第二,共情之前,可以先平复孩子的情绪,聊聊孩子在情绪爆发之前发生的事,使节奏平缓一些,也让孩子的注意力能从情绪中转移出来,这样还能帮助家长了解前因后果,在之后的共情中,更好的解决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。

第三,共情的时候,尝试着模仿孩子的表情,这样对孩子的情绪更能感同身受,同时也能让孩子觉得你能体会到他当前的心情,而使两者产生连接。

“共情”说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,而且也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。往往越想快点达到目的越容易失败,越设身处地不刻意追求结果反而越能获得惊喜,这就是共情的神奇之处。放下期待,用心感受,我们与孩子之间自然就能连接上,爱与关怀的传递,能让孩子温暖起来,所有的阴霾一扫而空。
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
热门标签

乖乖儿网-中国母婴行业门户网站

Copyright © 2007-2030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:粤ICP备10054560号-6 联系QQ:2170454539  邮箱地址:2170454539@qq.com

声明: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